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二11班的范芮菡,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重塑饮食文化,培育节约一代”。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古训代代相传,然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尤其是在许多年轻人未曾经历过短缺的年代,对粮食的珍贵感似乎正在淡化。部分消费主义思潮鼓吹“过度消费”、“即时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和饮食文化,餐桌上的浪费,有时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无知--对食物来源的无知,对劳动艰辛的无知,对资源有限的无知.每一粒米,每一颗麦,从春耕的期盼、夏耘的汗水,到秋收的喜悦、冬藏的精心,无不凝聚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承载着阳光、雨露和土地的馈赠。它不仅仅是我们碗中的食物,更是生命能量的源泉,是自然与人类劳动的结晶,然而,放眼现实,粮食浪费的现象却触目惊心,在学校的食堂里,餐盘中剩余的饭菜有时多得惊人;在朋友的聚会上,为了“面子”点下过量菜肴,最终却弃之不理;在家庭的餐桌上,不经意的丢弃也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饮环节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足以养活数千万人。这不仅仅是对劳动成果的漠视,更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巨大消耗,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浪费粮食就意味者浪费这些宝贵而稀缺的资源,同时也会加剧环境压力。
杜绝浪费,节约粮食,并非要求我们过清苦的生活,而是倡导一种更健康、更理性、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细微之处:
第一,理性消费,按需点餐:无论是在外和餐还是家庭采购,都应根据实际需要,避免眼大肚小,践行“光盘行动”,吃多少,点多少,做多少。
第二,不挑不拣,尊重食物: 珍惜每一口食物,不因口味偏好而随意丢弃,食材物尽其用,减少烹饪过程中的浪费,剩菜打包,人走桌清: 外出就餐如有剩余,应主动打包带走。这非但不是“丢面子”的行为,反而是文明节俭的体现。
第三以身作则,传播理念:从自身做起,并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从下一餐开始,用心感受食物的珍贵,用行动践行节约的承诺,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我们新一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