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传画宣传画
  • 宣传画宣传画
  • 宣传画宣传画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工作 > 国旗下讲话

文明的烛火与心中的荒芜

发布时间:2025-10-14 08:10作者:张成荣 保护视力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当我们凝视这面象征着无数先烈热血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国旗时,让我们将思绪回溯至一个无比遥远的时刻。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先祖第一次颤抖着双手,利用钻燧的微芒点燃第一簇人工的火种时,他们驱散的不仅是洞穴的黑暗与野兽的威胁,更点燃了一种名为“文明”的希望。 这簇火,是理性对蒙昧的胜利,是秩序对混乱的划分,是礼仪对野蛮的驯服。它照亮了人类从动物性走向人性,从自然生存走向社会建构的漫漫长路。我们数千年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守护并传递这簇文明之火的历史。 然而,当我们立足于这由无数代人的努力所构建的文明高地,回望我们此刻所处的菁菁校园——这本应是最能代表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殿堂——我们却不得不正视一些刺眼的景象:被随意丢弃的不仅是垃圾,更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漠视;回荡在走廊里的不仅是喧哗,更是对公共秩序与宁静的无视;刻划在课桌上的不仅是痕迹,更是对公共财物的轻蔑与对美的破坏;在网络上肆意传播的不仅是谣言,更是对他人尊严的践踏。 这些,绝非无关紧要的“小恶”。它们是一种深刻的隐喻,一种令人不安的“返祖现象”。它意味着,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正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褪去文明的外衣,向那个我们祖先奋力走出的野蛮深渊回望。人类花了数万年才学会围坐在共同的篝火旁,制定规则,约束本能,相互协作。而摧毁这一切,有时只需要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伤人的话语,一个破坏性的举动。 因此,我们今天谈论校园不文明现象,其深度远不止于行为本身的纠正。它迫使我们回答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当我们早已无需钻木,便能轻易获得光明与温暖时,我们内心那簇文明的“心火”,是否正在因缺乏拨弄而日渐黯淡? 外在的文明,依赖于规则和监督;而内在的文明,则源于一种深刻的“自觉”。它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一种体认,是一种意识到自己既是文明的受益者,更是文明守护者的崇高责任感。它要求我们不仅不做“坏事”,更要去思考何为“好事”;不仅不被惩罚所约束,更要被内心的良知与美德所驱动。 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与“荒芜”。它放弃了作为文明人的思考、共情与自我要求,选择了最不费力、最依循生物本能的行为路径。这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从文明的共同体中悄然退出。 同学们,我们今日所享有的一切——知识、艺术、科技、乃至这整洁的校园——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是人类文明之火世代燃烧、代代相传的成果。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持有着这簇火种。 守护它,还是熄灭它?这是一个无声却时刻存在的提问。它问在我们将垃圾握在手中的瞬间,问在我们即将脱口而出的刹那,问在我们对待每一个公共设施的态度里。 我们的祖先,钻燧取火,以非凡的勇气走出了野蛮的漫漫长夜。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或许就是在一个人人皆可轻易享受文明成果的时代,抵御住另一种形式的“野蛮”——那种因遗忘来之不易而滋生的冷漠、放任与自私。 这簇火,从未如此需要我们的自觉与守护。它不仅在我们头顶的苍穹燃烧,更应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长明不熄。 谢谢大家。

10.13张成荣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