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传画宣传画
  • 宣传画宣传画
  • 宣传画宣传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守住边界 让关系更健康

发布时间:2024-11-01 14:11作者:黄紫燕 审核:邵志标 保护视力色:       

2024年10月28日下午,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政教处利用自习课时间,组织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在会议室二楼报告厅进行了关于人际交往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此次心理健康主题教育课由朱争艳和张莹莹两位心理老师陪伴学生完成,高一年级班主任全程参与。

首先,朱争艳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的关于“边界感模糊”的几种情况,并问学生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否总是难以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请求?你是否为了迁就别人,轻易放弃自身原则?当你感觉被别人冒犯时,你是否因为害怕别人不高兴而保持沉默?如果你都回答“是”,就证明你以及你的朋友都出现了边界感模糊的情况。

接着,朱争艳老师向同学们强调了一个不可不知的概念:边界感。并给同学们解释了边界感(Boundary feeling)是源于心理学的概念,明确边界感指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交互动以及个人行为时,对于不同情境和关系的界限感知能力,是人们对于界限的判定和重视程度,它几乎存在于人际交往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需要与人交往的场合,人们都会或敏感或迟钝地觉察到它的存在。简单来说,边界感就是对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敏锐察觉,用于区分“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进而知道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和需求。是一种双向的尺度和认知,有的人拥有较强的边界感,不仅面对生人时保持着较为高冷的社交距离,在亲友和恋人面前也会需要更宽裕的个人空间;而有的人则有着较为宽松和模糊的边界感,不仅仅会对亲友和恋人交付充足的信任和依赖,面对生人时也不会有太多的防备。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什么是边界感,朱争艳老师和张莹莹两位老师在现场带领同学们做起了趣味测试——你的界限感。两位老师现场抽取学生分组进行测验,并给同学们展示了关于人际交往的18种情况,并针对测试的18种情况给测试的答案设置了不同的分数:非常符合+4分 、基本符合+3分 、比较不符合+2分 、非常不符合+1分。两位老师对趣味测试结果作出了分析:0~29分说明你的心理边界感较强、30~42分说明你的心理边界感适中、43~72分说明你的心理边界感较弱。朱争艳老师明确说这三种测试结果的分析实际上反映了人际交往过程中关于边界感的三种不同表现,第一是界限松散:一般表现为:过度分享,过度相互依赖,情感纠缠与他人之间缺乏情感分离;一味取悦他人,过度依赖他人的反馈,一被拒绝就六神无主;愿意接受虐待。第二是界限僵硬:一般表现为:从不分享,筑起心灵的围墙,从不暴露自己的软弱,把别人拒之门外,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凡事都说一不二。第三是界限健康:一般表现为: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适当地与人分享;在可信任的人面前,适当的示弱;能坦然拒绝别人,能欣然接受拒绝,不认可对方是故意的。

针对上述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关于边界感的三种不同表现,朱争艳老师向现场的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健康边界呢?同学们积极分享,大胆地给出了自已的答案,两位老师也给出了几点建议:明确底线-自我边界 、学会拒绝 、克服恐惧、做好课题分离(区分课题的原则是:行为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并且明确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和他人之间拥有一个健康的边界,也才有可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次关于人际交往主题的心理课,给正在对人际交往模糊的处在青春期的高一学生们指明了方向,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最后两位老师温柔而坚定地告诫同学们:遇到没有边界感的人时,我们要勇敢地和对方说“不”,学会拒绝,守住边界,让人际关系更健康!

3.jpg


2 (2).jpg

一审:陈亮  二审:邵志标  三审:汤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