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个独立个体的学生,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中,就难免出现相同要求之下,学生的反映不同步、不同质,甚至会出现行为偏差。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如何及时识别与应对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呢?
2023年10月29日,在安徽金寨县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综合素养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上,来自上海的德育特级教师付丽旻老师就此问题做了专题报告。
付老师告诫在座的班主任们注意区分班级内部不同类型的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意志行为能力都是一样的;不能用态度和主观努力来评价学生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要认真区分学生身上出现的情绪问题、习惯问题、态度问题、心理问题,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问题。
一般而言,行为偏差学生的典型表现之一有如下特点:
学习习惯一一课堂专注度不够:小动作多,插话、跟周围的同学说话、玩手机、心不在焉等等;结果: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差。
行为习惯一一行为规范不达标:仪容仪表、言行举止、与人交往、集体活动中的破坏性因素等;结果: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紧张,被边缘化;家、班沟通不畅,家长束手无策。
行为偏差学生的典型表现之二有如下特点:
自我认知两个极端:妄自菲薄,都是我不好;妄自尊大,别人都不行;结果:加剧情绪压力,产生非理性情绪表达。
社会适应性困难表现:适应期困难,想逃避;适应期不安,惹别人;适应期延长,自控差;结果: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有较强的依赖性,自我效能感降低。
一同进入同一班级,为何有的学生会出现行为偏差呢?这是因为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导致在学习、为人处事方面就容易出现与众不同的认知与行为,进而演变为行为偏差。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多个方面:
学习方面: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下降、考 试焦虑甚至厌学;
人际关系:出现人际交往敏感、矛盾和冲突;
情绪方面:焦虑、抑郁等,导致睡眠问题、暴躁、无助、空虚等;
行为方面:可能会因为情绪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出现攻击行为、品行障碍、或自伤自残行为;
社交障碍:语言技能、情绪稳定、交往行为三个维度可判断;
行为障碍:表现为特异性的行为障碍;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总时较短。
虽然人的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行为会有不同,但是,积极的情绪可以引发好的行为,消极的情绪可以带来坏的行为。所以,班主任遇到行为偏差的学生要谨慎对待,习惯性的出现就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别化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观察记录,及时跟家长沟通,及时跟学校备案。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指出过:消极情绪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使我们远离或者战胜危险、失落或侵犯。积极情绪扩展了我们的心智视野,增加了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力,积极情绪使我们更健康,更长寿;积极情绪使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应对行为偏差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呢?
一要正确归因: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背后需要关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喜欢做恶作剧学生背后的心理机制需要关注。
二要讲究转化策略:在学生内心支持系统建立、寻找亮点,比如同学互助、跟父母需要建立联系等。
三要避开孩子情绪的敏感期:教会孩子情绪管理,帮助孩子学会宣泄情绪。比如让学生运动、唱歌、与信赖的人在轻松的环境下谈心,找到学生情绪不佳的真正原因:可能因为自己的长相、成绩、人际关系,为任何一件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焦虑、苦恼等。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班主任在给行为偏差学生做思想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疏导方式,以免事倍功半。
错误的疏导方式:没有在帮助失衡者感受安全化之前,一味的鼓励、劝说孩子回忆、复述自己的创伤记忆,极有可能造成二次创伤。
正确的疏导方式:陪伴,提供安全感、踏实感;调整,长辈们对待灾难的态度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支持,鼓励情绪表达,允许表达负性情绪,一起分担不安;告知,真实情况,无常,但是依然美好;科普,任何挫折、害怕、悲伤的感受都是合理的,教会自我保护;务实,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贯穿生命教育、安全教育。
总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识别与应对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是每一位班主任一项重要的职责。
一审:陶洪 二审:邵志标 三审:汤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