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月28日,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班主任素质发展中心陶洪主任一行7人,在金寨县参加了班主任综合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执行校长郑学志就家校共育的问题作了专题报告。
不可否认,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全力配合。由此,适时处理好家校关系、科学利用好家校关系,是家长、老师必须反复思考、认真研究、及时总结与更新的重要课题。
目前看来,家校关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互不信任, 互相抱怨, 隔离、对立、排斥、苛责……心很难拧到一起。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何会出现如此状况?究其原因: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关注的重点是他们自己;每个人观察世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己。
但是,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学校虽然很难做到观点一致,但是可以做到利益一致,目标一致。这就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传统的家校配合方式多为遇到问题时相互求助、相互合作,来把问题化大为小、化小为了。但是,“合作”必须存在甲方、乙方甚至多方,再亲密的合作关系,最终都会因为立场、观点、需求等不同而产生分歧。所以,此种方式为低阶思维。
新时代的家校配合需要高阶思维,即家校双方建设一个有效的家校共同体,把对学生的关注从对立引向合作,再从合作引向利益共同体。这样,目标一致、需求一致,家校关系才会和谐,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形成合力。
何为家校共同体?郑学志老师认为:家校共同体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社区相关力量共同参与形成的,以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而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种组织。很显然,家庭共同体比一般的家校配合更具创造性与融合性,是更高层次的家校建设思维,也需要家长、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心血来研究与落实。
高阶思维的家校共同体建设有何意义与价值呢?
郑学志老师认为能够彼此弱化对立关系,能够强化同盟意识;能够注重共同行动;能够改变旁观位置,变成一起参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共建良好教育生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支持。当然,要达成这些目标,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可做,比如运用召唤卡、手绘爸爸妈妈的一天生活、撰写亲子家书等等。
家校共育高阶思维活动中,对家长的居家行为要有适当的明确要求,比如:
总体定位:充当孩子成长中的陪伴者、引导者、帮助者和 鼓励者;
综合评价: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不能仅用成绩,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孩子;
沟通陪伴:用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建议每个星期沟通时间不少于60分钟;如果可能,每个星期抽时间和孩子多点相处,一起做运动;
关于成绩:家长要了解成绩,但是不能只看成绩。成绩不好时不要一味地抱怨,应该与孩子一起分析成功的方法和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法;
电子设备: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段内(建议每 周末时间约2小时),不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和电脑的行为;
以身作则:不要只顾着玩手机而忽略了对孩子和家人的关心;沟通谈心时要有耐心不乱发脾气;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孩子;
家校共育高阶思维活动中,对学生的居家行为也要有适当的指导,比如:
理解父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管理和“唠叨”背后的善意,面对家长评判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错了没有,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家长;在家不以自己为中心,多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体谅父母的辛苦,耐心与父母交流,更好地与父母一起生活;
电子设备:合理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得时时刻刻拿着手机,不能一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屋里长时期玩电脑或者看电视。不要因为手机和 电脑而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每天玩电脑、手机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个小时(讨论班务、做“猿题库”时间不包括在内);
周末作业:懂得自觉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周末作业靠自觉回家做完,不留到回学校晚修才做作业;完成作业后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复习或课外 阅读、运动等活动;
按时作息:每天晚上11:30前一定要上床睡觉,早上8:30前起床, 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周末不好好睡觉,回到学校会没有精神学习。
贴心暖心:每个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回家前、返校后要及时发短信或者打电话告诉父母,外出时要经常汇报行程,避免父母担心。
家校形成共同体,双方用力,充分相信学生,学生会用真诚而实际的行动来回报家长与老师的,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不懂事,而是我们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懂事的机会。当家长们津津乐道于孩子的某一次成绩、某一个荣耀时刻时,孩子的学习动力自然 就出来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也会走上正轨、不断向好的。
家校共同体建设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家长、老师、社会等多方面不断努力,创造出更多的好做法,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安心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一审:陶洪 二审:邵志标 三审:汤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