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传画宣传画
  • 宣传画宣传画
  • 宣传画宣传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横岭侧峰、异彩纷呈——2021级校本课程如火开展

发布时间:2021-12-09 10:12作者:汪慧珍 保护视力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已成为促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尤其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之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更为重要。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要充分尊重师生、学校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层面: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兴趣不同、资质不等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层面:从教师实际出发,以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与专业自主权力为前提条件,反映教师的专业个性化。学校层面:从学校实际出发,借助学校固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条件,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基于此,我校2021级教师用心调研学情、校情,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长,开发和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共开设了37门校本课程,每门课程都吸引了众多学生踊跃参与、学习。纵观诸多校本课程,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还是自主开发的个性化校本课程都应承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重视德育和智育,也注重体育、美育、劳育。如语文组周曦老师的《吾生如寄,何往不适——苏轼人生观浅谈》,让学生在品评鉴赏苏轼的诗词文赋的同时不忘思考人生的况味,学习苏轼积极乐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英语组赵逸群老师的《英文电影鉴赏》,让学生在观看、鉴赏电影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地理组刘若阳老师的《身边的地理(植物与地理)》带学生走进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和花园、果园,认识植物;接触校园假山、湖泊、景观带,发现岩石、砂砾、生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之奥秘。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身体力行,审美创造,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    以生为本,开发课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认知与发展。在本轮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中,年级组和各位授课老师在前期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最终呈现出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果显著的37门校本课程。

如数学学科的几位授课老师,从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学情出发,首先打破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从生活出发,破除高中数学高深艰难的固有印象;由浅入深,让学生认清数学的“可爱”面目,进而促进数学学科的学习。《身边的数与量》《数学之美》《趣味数学》《数学科普》《坐标系的发展史》这五门课程均是以生为本开发课程的典范。

三、    多元选择,激趣增闻。

本学期校本课程涉及九大学科,每门学科皆有多种选择。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在新高考背景之下,这无疑是一场有益的尝试。以地理、生物学科为例,学生在初中二年级便终止了这两门科目的学习,新入高一,很多学生借助这两个学科的校本课程,重拾起对这两门学科的记忆与兴趣,这对他们之后的选科、选课也有着引导作用。

徐府老师的《<易经>中的地理》把《易经》与地理融合,让学生拓展思维,增长见闻。谢文老师的《认识岩石》,以多样的岩石样本作为教学器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各种岩石的区别,于“大开眼界”之中“博闻强记”。周银宣老师的《细胞生活的环境》、陈露露老师的《内环境的稳态》等生物校本课程,把微观生物和宏观环境有机结合,把课本理论和真实体验紧密相连,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传授。

四、    守正创新,雅俗共赏。

在校本课程开设中,各位授课老师兼顾传统与创新,统筹知识的接受和兴趣的激发,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和课本文化知识的教授与传播,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语文组杨英友、贾永灿、陆登元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领学生欣赏对联之工、诗词之美、语法之严。外语组郑田田老师开设《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英语》,让英语学习更加生活化、日常化。物理组蒋克福老师的《生活中的“电”》把高深的物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源于生活,即便它“高高在上”,也满是“烟火气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21级的校本课程起步阶段就有显著成果,相信在接下来的开设过程中,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激发;广大老师也定会精益求精,开发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