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7月15日,教育部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实验高中组织学习研讨《意见》和《指导纲要》,并在实践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及思考,形成一些共识。
劳动教育应该有旗帜
认真梳理新中国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发现不同时期劳动教育有不同主题:(一)1949-1956年初步形成阶段: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954年,《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或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指示》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劳动教育的正式文件,确证了通过教育支援工农生产,进而推动国家建设的主题。(二)1957-1976年异化发展阶段:以劳代学,体脑失衡。1958年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提出“勤工俭学”成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但这种形式没有明确的界限,上传下达间,逐渐被“以劳代学”的形式所取代。(三)1978-1992年现代化发展阶段:适应现代化趋势,服务社会主义建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劳动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1992年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规定了劳动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四)1993-2011年重大转型发展阶段:与实践结合,与技术结合,塑造品德。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前的教育工作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形式上和技能上的劳动教育”。 2004年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引导学生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参加劳动,培养艰苦朴素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以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角色认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劳动情感培养”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五)2012-2020年新发展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明“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回顾新中国我国劳动教育的主题变迁,我们在不同时期对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是不同的。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劳动教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一是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二是强化劳动育人功能。强调劳动教育是五育全面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只有立意、方向搞清楚了,才能抓好劳动教育,所以说劳动教育应该有旗帜。
劳动教育应该有位置
如何理解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位置?我校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不是专题教育,劳动教育就是立德树人重要内容,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只有摆正劳动教育应该有的位置,才能保证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为此,学校召开劳动教育专题研讨会,出台《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学校秉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育人观,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各学科、各课程、各类活动中。目前正在探索并初见成效的有:一是主题班会课程化。开设“崇文”人文大课堂,挖掘校本课程中德育元素,开发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校本课程 。其中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定期举行,对外开放,兄弟学校来观摩、研讨。二是主题活动序列化。围绕“四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开发序列化的德育活动,形成一批让学生终生难忘的德育活动品牌,其中劳动模范及工匠大师进校园活动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如:2021年1月11日,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淮北矿务局工匠大师扣红卫来校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主题报告,深受学生们欢迎。三是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中。学校占地300多亩,校内有一块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可以种植蔬菜,也可以开展花圃树木移植及修剪工作。与此同时,学生团委带领“青年志愿者”等社团走出校门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校刊校报爱心义卖活动。义卖的作品都是学生原创刊物,有散文、诗歌、漫画,市民们驻足观看、选购。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校内外学生资助工作。“向环卫工人致敬”活动更是成为实验高中一项品牌。每年的3月5日,校学生会的同学们一大早五点多走上街头,和环卫工人一起劳动美化城市,为环卫工人送上一杯水、一条毛巾、一份早餐,和环卫工人交流……学生们用实实在在的劳动向一线的“城市美容师”致敬。四是劳动教育与美育、体育融合。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形成了“微心赏”活动品牌。通过校园讲座、探秘博物馆、节日主题创作、时代发声等活动,提升师生美育鉴赏创造能力,也让学生参与动手动脑,培养劳动意识及技能。《微心赏》自2011年开设,每年开展12期讲座,“我们的节日”每年活动6次。从2019年起开设微课,每周开展一次“微心赏”活动。而《微心赏公众号》则成立并开通于特殊的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防疫期间,特作微心赏“艺 · 疗愈”系列,抚慰同学们不安的情绪,引导学生在家劳动。公众号先后受到淮北教育网、中国艺术教育网等网站的关注,并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专门报道。目前,“微心赏”栏目辐射到市区其他学校,示范带动兄弟学校的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2020年12月12日,实验高中美术课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美术课现场教学,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安徽日报》《淮北教育网》等媒体宣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21年3月,实验高中美术课走进刘开渠纪念馆,学生们参观之余,动手开展雕塑实践活动,被《安徽新闻网》刊登。2021年3月,淮北市博物馆、淮北市矿山博物馆联合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在南湖湿地风景区举办“踏寻春天的声音”经典诗歌诵读主题活动,其中有个“爱护春天、保护环境——我爱劳动”环节,学生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美化环境活动,接受教育。而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是我校办学的又一特色。实验高中的体育教学是极具特色、形成体系的。目前,实施模块选项走班教学,以一个级部(同一个年级分两个级部)为单位同时上体育课,全校体育教师按照选项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打破年级界限,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为培养学生一项终身体育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体育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学校组建各类体育兴趣班,下午第三节课后集中训练,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场场爆满,学生出勤率高达96%以上。校内比赛丰富多彩,有“健康青春”跑操比赛、大中小型运动会、年级组层面的运动会、年级组之间体育竞技活动等。在体育教学及各类竞技活动中,劳动教育一定会融入其中,学生们在体育与劳动融合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劳动教育应该有机制
在劳动教育中逐步认识到学校劳动教育要推向深入,必须要逐步形成劳动文化,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和规律,形成劳动教育机制。1、建立劳动教育领导机制;2、建立劳动教育宣传认同机制;2、建立劳动教育规范化操作机制;4、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机制;5、建立有效政策支持机制;6、建立物质保障机制;7、建立社会资源支持机制;8、建立劳动文化推进机制;9、贯通大中小学一体化机制;10、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今后,学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第一,指导学生日常家庭劳动,培养劳动习惯;第二,结合实际,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含校本课程和主题班会),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弘扬劳模精神;第三,组织实施好劳动日或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与社会实践结合)。指导学生选择一些经历真实的岗位,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与生涯规划工作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第四,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第五,继续做好劳动教育与德育、体育、美育融合发展;第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培育劳动文化,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